走到现在的朋友

最近看了一个短视频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,说的是人的一生中交朋友的数量通常会处于稳步下行的趋势。

小时候一帮一伙交朋友很简单,一句话就够了:“踢球是吗?带我一个呗!”,“捉迷藏,一块玩吧?”,“弹球还差一个人!”,有的时候可能都不用什么语言沟通,一个动作,甚至一个眼神,就很好找到一起玩的伙伴。

再大一点就没那么容易了,都爱玩个电子游戏,双人闯关游戏,一起往前冲,死了可以向对方借条命,借多了就打架,揪头发挠脸,那架势都能要了对方的命,完事俩人凑钱买一根冰棍就算和好了,明天还能在一起玩。要是玩个单人游戏,一个玩得好,每次都能顺利闯关,要不是家里突然停电,还能再玩半个点,另一个呢刚上场没5秒钟就掉沟里了。当时谁也不说什么,可以后再也不在一起玩游戏了。

再大一点,又交新朋友了,但交朋友的标准里似乎多了 “合拍” 二个字,不再是单纯的“能一起玩” 就行了。
课间会凑在一起聊喜欢的明星歌手,分享同一副耳机听一首歌;放学故意绕远路同行,就为了多聊几句新出的动漫剧情;考试前会互相传写满公式的小纸条,考砸了也会拉着对方去操场散步,说的都是跟学习成绩无关的话题。那时候的朋友,能懂彼此没说出口的小情绪,也会因为对方和别人走得太近而悄悄吃醋。

等到走出校园、进入社会,交朋友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,甚至会主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。
不再为了 “不孤单” 而勉强融入圈子,和不常见面的同事聚餐后不再联系都很正常,微信里加了好友却从没说过话的人占了大半。
交朋友开始看重 “价值共鸣”,可能是工作里能互相帮衬的伙伴,也可能是深夜能聊心事的知己,不用刻意维系,却能在需要时稳稳接住对方。
曾经的朋友慢慢散在不同城市,偶尔的朋友圈点赞、逢年过节的一句问候,成了彼此关系的常态,虽然联系少了,但想起时依然觉得温暖。

回头看会发现,人生就像一个不断筛选朋友的过程。
小时候的朋友,陪我们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时光;
学生时代的朋友,见证了我们的青涩与成长;
成年后的朋友,陪我们扛过生活的压力与挑战。
然而那些从 “一起玩” 到 “一起走” 的人,从来不是因为 “数量” 而存在的,而是因为每次相处时的放松、安心,以及无论隔多久再见面时,都能轻松聊到一起的默契。到最后才明白,朋友不用多,有几个能懂你、信你、陪你的人,就够了。